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与社会

浙江公务员考试网  www.91test.net  2005-03-19 02:08


一、单项选择题
1.21世纪将是人才竞争的世纪,因此我国制定了相应的激励人才的政策和法规,下列选项正
  确的是(    )。
  A.逐步限制人才流动,防止人才外流
  B.分配时拉开差距,不完全按照按劳付酬的分配政策
  c.制定了平等竞争的用人政策,不论资排辈
  D.制定严格的法规,确保出国人员按期回国
2.技术的实用性是由(    )。
  A.技术本身决定的    B.生产发展水平决定的
  c,技术发展的环境和目标决定的    D.技术的可操作性
3.科学来源于(  )。
  A.理论    B.经验
  C.思维    D.实践
4.60年代哪个国家的宇航员首次登上了月球?(    )
  A.苏联    B.美国
  C.中国    D.英国和法国
5.科学揭示燃烧现象的是(    )。
  A.波兰的哥白尼    B.英国的牛顿
  C.法国的拉瓦锡    D.俄国的门捷列夫
6.下列关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论述,正确的是(    )。
  A.在当今应用高技术的时代,各国应逐步减少对基础研究的投入
  B.在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上,应用研究要大于基础研究
  c.应用研究没有商业目的,以创新探索知识为目标
  D,我国将增加基础研究的经费投入,并鼓励科学家自主选择研究课题
7.“科教兴国”这一伟大战略是由(    )提出的。
    A.江泽民在全国科技大会上    B.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大会上
    C.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开幕式上    D.朱镕基在九届人大第一次会议上
8.信息技术以( )为基础。
A.电波技术 B.电子计算机技术
C.微电子技术 D.激光技术
9.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是( )。
A.发展教育 B.发展科技和教育
c.繁荣文学艺术 D.发展体育和文化
10.“西部大开发”是( )。
A.党中央根据邓小平同志关于“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作出的战略决策
B.“两个大局”决策中的第一个大局
c.以对西部富饶的土地资源进行开发为主要目标
D.要求东部发达地区暂停发展,的全力支持西部
11.科技工作的主战场是( )。
A.面向科学研究 B.面向国民经济
c,的面向世界 D.面向市场
12.国民教育的根本任务是( )。
A.追求升学率 B,的培养精英人才
c.普及科技知识 D.全面提高国民素质
13.光年是( )单位。
A.时间 B.长度
C.光学 D.面积
14.热力学第一定律又称为( )。
A.热传递定律 B.分子运动论
c.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D.牛顿力学第一定律
15.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21世纪议程》的时间是( )。
A.1996年 B.1992年
C.1990年 D.1987年
16.1998年8月初,的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知识创新工程试点,的试点单位是( )。
A.科技部 B.教育部
c.中国科学院 D.中国科协
17.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目标是( )。
A.为农业、畜牧业改变品种
B.为克隆技术的发展创造条件
c.寻找出了问题的基因,的解决人类遗传病治愈难的问题
D.完成对人类所有基因的解密工作
18.太阳的质量占整个太阳系的( )。
A.99% B.99.9%
C.99.8% D.99.98%
19.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发生在哪一年?( )
A.1957年 B.1959年
C.1964年 D.1967年
20.在现代技术领域中( )。
A.“种子型”技术越来越多 B.大众型技术越来越多
c‘“需求型”技术不断涌现 D.民用型技术所占比重增多
21.技术成果利用的性质和价值由( )。
A.专家来评价 B.社会来评价
c.发明人来评价 D.消费者来评价
22.瓦特的蒸汽机是一种( )产物
A.科学原理 B.专业知识
C.经验 D.派生
23.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就要十分重视( )。
A.政府的作用 B.企业的作用
c.物的因素 D.人的因素
24.科学技术是( )生产力。
A.直接 B.间接
C,的未来 D,的潜在
25.( )对元素周期律的确立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A.法国的拉瓦锡 B.美国的爱迪生
c.英国的达尔文 D.俄国的门捷列夫
26.探测器用于( )。
A. 加速粒子 B.产生粒子
C.观测粒子 D.接收粒子
E.使粒子发生碰撞
二、多项选择题
1,的计算机的硬件由哪几大部分组成?( )
A,的CPU B.存贮器
C.输入和输出装置 D.主机
E.操作系统
2.生物技术包括( )。
A.基因工程 B.细胞工程
C.酶工程 D.抗生素工程
E.发酵工程
3.企业创新的知识源是( )
A.大学 B.工厂
C.科研机构 D.企业自身
4.知识产权是保护( )成果的基本法制。
A.科学 B.文化
C.劳动 D.技术
5.空间技术包括对( )的研究与开发。
A.大型运载火箭 B.巨型卫星
c.宇宙飞船 D.空间运输
E.空间资源
6.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 )。
A.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B.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一致的
C.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 D.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7.党的十五大在强调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时,的提出了“三个面对”,的
即( )。
A.面对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历史使命
B.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剧烈竞争
C.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
D.面对小康社会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8.下列哪些选项属于九大行星?( )
A.地球 B.流星
C.彗星 D.天王星
E.海王星
9.细胞的结构包括哪几部分?( )
A,的细胞膜 B.细胞壁
C.细胞质 D.细胞核
E,的细胞液
10.有关数字地球,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无论是否提出数字地球的概念,的地球信息集成和整体化工作都是当前地球科学和信息
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B.在工业化并不十分充分的条件下,的在中国建设数字地球是不必要且不可行的
c.信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发展数字地球提供了通讯支撑条件
D.数字地球是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统一性的数字化重现和认识
11.中国科技发展战略措施包括( )。
A.加速技术创新,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B.建立新的科技投入体系,的加大科技投入
c.大力开发科技人才资源 D.积极推进国际科技合作
12.新材料包括( )。
A.高分子材料 B.先进复合材料
C,的电子和光电子材料 D.超导材料
E.新型陶瓷材料
13.新能源技术包括( )。
A.核能技术 B.太阳能技术
c.地热能技术 D.海洋能技术
E.洁净煤技术
14.核酸分为哪几种类型?
A,的DNA B.RNA
C.BNA D.TNA
15.地球内部结构包括哪几部分?( )
A.生物圈 B.地表
C.地核 D.地壳
E.地幔
16.粒子可分为哪三大类?
A.中子 B.电子
C.强子 D.轻子
E.传播子
17.世界万物间的四种基本力包括( )。
A.强力 B.弱力
C.电磁力 D.引力
E.弹力
18.信息技术包括( )。
A.通信技术 B.自动化技术
c.微电子技术 D.光电子技术
E.光导技术
19.十九世纪三大科学发现是( )。
A.电磁理论 B.细胞学说
c.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D.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E.元素周期律
20.太阳系由哪几部分构成?( )
A.太阳 B 小行星
C.恒星 D.九大行星及其卫星
E.彗星及行星际物质
三、判断题
1,的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是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的矛盾。( )
2.“863"计划是依靠科技振兴农村经济的计划。( )
3.科学实验是检验科学理论真理性的标准。( )
4.数字图书馆是国家信息资源的重要载体,的是使数字化资源的管理更加迅速的有效形式。 ( )
5.基础性研究的使命是探索自然界的规律。( )
6.开发研究不同于技术开发。( )
7.政府上网的目的是政府利用网络,的提高经济效益。( )
8.我国原有科技体制的主要缺点是高度的集中管理和单一的计划调节。( )
9.科学是一种生产知识的活动。( )
10.“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 )
11.技术只有自然属性,的没有社会属性。( )
12.科学技术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
13.科学技术主要是为经济建设服务的。( )
14.“火炬”计划是为高新技术和其它重大研究成果商品化的指导性计划。( )
15.人类正经历着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变,的这场变革的重要标志是人力资本成为社会赖
以发展的战略资源。( )
16.科学发展的主要形式是渐进式发展。( )
17.自然科学内容有阶级性。( )
18.现代科学技术主要趋势是高度分化。( )
19.数字是一切科学技术的得力助手。( )
20.要解决我国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
四,的辨析题
1.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2.社会制度对科学技术发展有巨大反作用,的表现为它可以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
3.“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我国科技工作的基本方针。
4.技术创新的系统性是指企业内各个部门的密切配合。
5.版权,的又叫著作权,的其主体必须是一个国家的公民。
6.“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原理表明,的科学技术在任何情况下都表现为一种现实的、
直接的生产力。
7.“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证。
8.继“863计划”之后,的1988年我国又制定了一个“火炬计划”,的它的主要宗旨是极大地推进
农业现代科技发展和农业产业化。
9.凡是实现了技术突破的科学技术活动都属于创新。
10.“8田计划”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全国纲领性文件。
五、简答题
1.我国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2.研究与开发的关系如何?为什么要重视基础理论研究?
3.技术与科学的关系如何?
4.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有什么特点?
5.什么是技术创新?
6.技术创新有什么特点?
7.什么是国家创新体系?
8.现代科学的发展趋势如何?
9.什么是高技术?
10.我国科技工作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六、论述题
1.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我国如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口习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C 3.D 4.B 5.C 6,的D 7.A 8,的C
9.B 10.A 11.B 12.D 13.B 14.C 15.B 16.C
17.D 18.C 19.A 20.C 21.B 22.C 23.D 24,的D
25.D 26.C
二、多项选择题
1.ABC 2.ABCE 3.AC 4.ABD 5.ABCDE 6.ABCD
7.BCD 8.ADE 9.ABCD 10.ACD 11.ABCD 12.ABCDE
13.ABCDE 14.AB 15.CDE 16.CDE 17.ABCD 18.ABCDE
19.BCD 20.ABDE
三、判断题
1.√ 2.X 3.√ 4.√ 5.√ 6,的X 7.X 8.√
9.√ 10.√ 11.X 12.√ 13.√ 14.√ 15.√ 16.X
17.X 18.X 19.√ 20.X
四、辨析题
1.正确。科学技术之所以成为社会的最高革命力量,的是因为其不仅可以转化为现实的生
产力,的而且能使生产力得到不断的加速发展。生产力的发展,的必然会使生产关系发生变革,的进
而引起上层建筑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的最终必然要推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2.错误。社会制度对科学技术有巨大反作用,的表现为:进步的社会制度可以促进科学技术
的发展进步;而落后的社会制度则会阻碍科学技术的发展。
3.正确。“双百”方针既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的也是我国科技工作的基本方针。
其中心思想是主张学术自由,的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的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
4.错误。技术创新的系统性有两层含义。除了指创新要求企业内各个部门的密切配合,的
如研究开发部门与生产、销售部门的配合外,的还指创新的实现依赖外部环境的密切配合,的这包
括经济、政治以及与创新相关的其他产业的技术水平等。
5.错误。版权又称为著作权,的其主体可以是公民,的也包括了法人和非法人单位。
6.错误。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的科学技术在知识形态上,的只是一般社会生产力,的是一种潜在
的生产力。一旦科学技术进入生产过程,的这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就会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
产力。
7.正确。马克思主义历来认为,的社会主义之所以比资本主义优越,的之所以能够具有强大的
吸引力,的得到人民群众拥护,的从根本上说就在于它最终能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
率。最大限度地解放生产力,的是现代化建设的关键,的也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
证。
8.错误。“火炬计划”同“863计划”一样是发展高技术产业的计划,的其主要宗旨是使高技
术成果商品化,的高技术商品产业化,的高技术产业国际化。
9.错误。技术创新与纯科学技术活动有所区别,的技术创新活动必须围绕市场目标而进行,的
纯粹技术突破而没有市场价值的技术并不属于创新。
10.错误。“863计划”是1986年3月由我国王大珩等四位著名科学家倡议制定的高技术
研究发展计划,的《中国21世纪议程》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全国纲领性文件。
五、简答题
1.[答案要点](1)大力发展网络技术,的利用网络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2)以信息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减少产业发展对能源等自然资源的依赖。
(3)提高环保业的知识化水平,的开展绿色技术创新,的减少环境污染。
(4)开发人力资源,的发展知识经济。
2.[答案要点]研究与开发是发展科学技术的基本途径和方法。研究一般是针对基础科学
而言的,的开发则是针对应用技术而言的。研究与开发是紧密相联、相互促进的。
(1)基础理论研究获得重大突破,的迟早会给生产和技术带来极其巨大的进步。近现代科学
技术的发展已证明了这一点。同哲学、社会科学一样,的自然科学决不能忽视基础理论的研究,的
这些理论研究是任何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所不可缺少的。基础研究的每个重大突破,的往往都
会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能力的提高,的对科学技术的创新,的高技术产业的形成和经济文化
的进步,的产生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2)技术开发强调实际应用,的科学技术只有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应用于生产实践,的才能促进
经济的发展。在世界各国大力发展知识经济的当前形势下,的我国多数学科和大批科研机构,的要
围绕着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快速有效的转化,的集中力量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和
关键技术问题,的进行改革调整。①支持和鼓励企业加强科研力量,的从事科研、开发和技术改造,的
使企业成为科研开发和投入的主体。②有条件的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以不同形式进人企业或
同企业合作,的走产学研结合的路子。③科研、教育单位直接兴办技术产业,的开拓新的产业领域。
(3)今后我国的基础科学研究要继续贯彻“统观全局,的突出重点,的有所为,的有所不为”的原
则,的瞄准科学前沿和重大科学问题,的立足我国国情,的突出国家需要,的集中优势力量,的在基础研究
的优势领域取得突破。要加强应用科技的研究和开发,的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要以提高创新
能力和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与产业为重要目标,的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和资源;要集中力量办
好一批大型骨干高新技术产业;要以市场为导向,的引导高新技术企业走从小到大,的滚动发展,的逐
步壮大的道路。
3.[答案要点]科学与技术是辩证统一的整体,的科学中有技术,的如物理学有实验技术;技术
中也有科学,的如杠杆、滑车等也有力学。
科学回答的是“是什么”、“为什么”,的技术回答的是“做什么”、“怎么做”;科学提供物化的可
能,的技术提供物化的现实;科学是发现,的技术是发明;科学是创造知识的研究,的技术是综合利用
知识于需要的研究。
区别科学与技术的目的,的不是将它们分开,的而是要更好的统一考虑。注重技术时要想到科
学,的注重科学时要考虑技术。对于科学来说,的技术是科学的延伸;对于技术来说,的科学是技术的
升华。
4.[答案要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科学技术发展速度之快,的发展规模之大,的发生作用范
围之广,的影响之深远,的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1)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急剧变革。
(2)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化。
(3)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结合。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及当代科学技术国际化趋势也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
特点。
5.[答案要点]1934年,的奥地利经济学家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技术创新理论”。
他认为“创新”是新技术、新发明在生产中的首次应用,的是在生产体系中建立新的生产函数或供
应函数,的引进一种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到20世纪70、80年代,的当“技术立国”政策
导致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超过许多发达国家时,的熊彼特提出的技术创新理论才真正引起人们的
重视,的并通过新的研究又有所发展。经济学家们更从技术创新的机制,的包括创新起源、创新过
程、创新方式等方面提出见解,的以期总结经验,的为创新实践和经济发展提供指导。
技术创新理论是一种技术与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观点。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的
产品、工艺和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各种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的对此进行总结而来的创新
理论由此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观。它认为仅有科技并不能实现经济发展,的只有通过技术创
新活动使技术和生产两者实现创新方式的结合,的才能带来发展优势,的没有创新,的就不可能有经
济发展。正是技术创新过程,的才使得技术的发展和它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得以统一起来。
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的主要就是通过技术创新环节来实现。一个国家的贸易地位及其
工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技术创新的能力。技术创新理论和实践经验在一
些发达国家已深人人心。如美国就一直强调:“技术是推进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的技术创新就是
经济增长的原动力。”据分析,的美国1929---1978年的生产增长率有40%是靠技术创新取得的。
6.[答案要点](1)创新收益的非独占性。
(2)创新的不确定性。
(3)创新的市场性。
(4)创新的系统性。
7.[答案要点]国家创新体系”(nationalsytem of innovation或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的有的
译为“国家创新系统”),的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的90年代以来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和深入研
究的重要概念,的它是对一些国家经济发展中所出现的某些共有现象的概括。
中国科学院借鉴国外对国家创新体系研究的成果和实际经验,的结合世界知识经济发展的
趋势和中国国情,的于1997年提出了名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报告,的提出
了关于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国家创新体系是由与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相关的机构和组
织构成的网络系统,的其主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大型企业集团和高技术企业为主)、科研机构(包
括国立科研机构、地方科研机构和非赢利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等;广义的国家创新体系还包
括政府部门、其他教育培训机构、中介机构和起支撑作用的基础设施等。”这个概念突出了知识
创新和技术创新并举的地位。技术创新对于经济发展固然起着明显的决定作用,的但是,的在知识
经济时代,的只注重技术创新而忽略基础地位的知识研究和创新,的那么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就可
能失去有力的支撑。
8.[答案要点]现代科学的发展明显地出现了这样的趋势:(1)学科的分支越来越细,的学科
的门类越来越多;(2)学科相互交叉的情况越来越复杂,的涌现了大量所谓边缘学科,的这些边缘学
科往往成为最活跃的生长点;(3)出现了许多综合性的学科,的所综合的范围越来越大,的即所谓科
学整体化的趋向。(4)产生了一些横断学科,的它们的应用范围几乎涵盖所有知识领域,的即所谓
科学的横向整体化。(5)科学的数学化。应当认为这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的是人类的知识领
域更加宽阔、更加深入的表现,的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能力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的反映。
9.[答案要点]"高技术”这个词最先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何谓高技术,的眼下还没有一
个公认的定义,的但人们对它的理解和认识是比较接近的。学术界认为,的高技术的主要特征是高
效益、高智力、高投入、高竞争、高风险、高潜能。所谓高潜能,的是指从总体上说它对国家的政
治、经济、文化、军事以及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重大影响,的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扩散性,的具有
很高的态势和巨大的潜力。目前得到世界各国公认并将列入21世纪重点研究开发的高技术
领域有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航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和海洋技术等。
10.[答案要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我国科技工作的基本方针,的也是促进我国社会主
义文化繁荣的方针。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毛泽东在20世纪50年代首先提出和倡导的,的其后作为党和国家
在社会主义科学文化建设中的基本方针确定下来。
六、论述题
1,的[答案要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
展,的使得科技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进入20世纪80年代,的邓小平高瞻远
瞩、审时度势,的进一步作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的为我国20世纪90年代乃至跨世
纪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驱动力。认真学习和运用“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而且是第一生产
力”的战略思想,的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
1978年3月18日,的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邓小平在开幕式上作了长篇重要讲话。他
重申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个马克思主义观点,的强调“中国的知识分子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
一部分”。他还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科技领域发生的深刻变革和一系列新兴科学技术的产
生的新事实重新阐明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科学技术正在成
为越来越重要的生产力”的思想。这一重要讲话成为新时期全国科技工作的理论基础和行动
纲领。
全国科学大会以后,的特别是科技体制改革以来,的邓小平对科学技术的关键作用,的讲的次数
越来越多,的分量越来越重。他反复强调科学技术已经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生产力,的提醒全党对科
学技术的重要性要有充分的认识。他认为,的“实现人类的希望靠科学,的第三世界摆脱贫困靠科
学,的维护世界和平也要靠科学。中国要发展,的离开科学也是不行的。”1988年9月12日,的邓小平
在一次听取汇报的会议上说:“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这是非常正确的,的现在看来这样
说可能不够,的恐怕是第一生产力。”
(2)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
①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诸要素的主导要素,的成为决定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
②现代科学技术的明显超前性,的是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客观依据;
③科学技术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中最主要的驱动力;
④高科技及其产业的崛起和发展,的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体现。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内涵。
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使命是把经济搞上去;
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真谛在于科技与经济要一体化发展;
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证;
④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作用的关键是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意识。
2.[答案要点](1)全社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意义有一个新
的、更加深刻的认识。要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放在党和政府工作的更加重要的地位,的抓好向科
教事业加大投入的落实工作,的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要求的科教投入多元体系。
(2)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增强知识创新、科技创新能力。
(3)创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新优势。要根据新形势,的推动产学研更紧密地结合,的创建新优势。
要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的制定鼓励产学研结合的优惠政策,的促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
在技术创新和发展高科技产业中的结合。
(4)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科技的研究与开发,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
(5)要大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
(6)要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大力培养跨世纪创新人才。

|网站导航|联系方式|网站帮助|隐私说明|

建议使用:1024*768以上分辨率,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

版权所有: 浙江公务员考试网,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浙ICP备0506090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