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参试者的知识素质结构
对于不同层次的领导者在知识方面的要求是不同的,高层次领导者的知识面要宽,低层次的要专。总起来说包括两个方面。
(一)基础知识
它是领导者知识结构的第一层级。人们通常所说的领导者的知识面应当宽一些,基本功
应当扎实一些,主要是指基础知识这个层级。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1.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党的学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等基础理论,应当有比较系统的学习和
训练,融会贯通,能够用以指导工作,这既是革命化的要求,又是知识化的要求。
2.毛泽东思想。领导者要掌握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明晓毛泽东思想独创性的理论贡献,深刻理解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以及毛泽东思
想的历史地位。
3.邓小平理论。领导者要掌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及其理论精髓,并用以指导各项工作。
4.党的各项方针政策。
5.对于一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各方面的知识,都要有所了解,知识面要比较广。因为领导者需要认识和处理的问题包罗万象,涉及各个领域
,工作的综合性和多样性,要求知识的多样化,除了应当具备一定的文、史、地理、数学、理化、生物、外语等基础文化知识外,对于社会科
学、自然科学的其他方面,诸如天文、地质、工业、农业、商业、财政、金融、法律、科技、教育、文化、体育、艺术、军事等专门知识,也
要有所了解。
6.对于社会生活方面的实际知识也要比较熟悉,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工作经验。
(二)专业知识
它是领导者知识结构的核心。专业知识主要是指本部门、本单位的技术知识和专业知识,
以及领导工作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就领导者本身来说,要精通包括经济管理、行政管理、
科技管理、人才学、领导科学、思想政治工作等专门知识。
二、笔试内容分类
全国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笔试部分,主要分为公共知识笔试和专业知识笔试两部分。
(一)公共知识笔试
公共知识笔试的主要内容包括: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该部分考试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测试应试者马克思
主义哲学的理论知识水平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原理,观察、分析和研究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现实问题的能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
学主要测试应试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知识水平以及运用其理论分析和研究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
2.毛泽东思想。该部分考试内容包括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独创性的理论贡献、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以及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
位。
3.邓小平理论。该部分考试内容主要测试应试者对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的掌握和理解程度以及运用邓小平理论解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4.党史党建。该部分考试内容主要测试应试者对党的历史和党建基本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并通过总结党的历史发展的基本经验、运用党建
学说的基本理论,研究和解决新时期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以及党的自身建设重大问题的能力。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该部分考试内容主要测试应试者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分析和
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
6.行政管理与领导科学。该部分考试内容主要测试应试者对行政管理与领导科学基本概念的了解、基本理论的掌握以及运用有关理论方法分析
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法律知识。该部分考试内容主要测试应试者了解和掌握法学基本理论、我国法律的基本制度和部门法基本知识的程度,以及相应的法治观念
、法律意识和依法行使法定职权的能力。
8现代科技。该部分考试内容主要测试应试者对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以及前沿问题的
了解程度。
9国情国策与时事政治。该部分考试内容主要测试应试者对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中国
的基本国情、基本国策和时事政治的了解程度。
10.公文写作与处理。该部分考试内容主要测试应试者熟悉和掌握公文的基本种类、基本功能和写作的基本要求,公文的行文规则、语言运用
和写作基本程序、公文处理的基本程序和基本方法的程度。
(二)专业知识
前面讲的公共知识是对领导干部提出的一般要求,它反映了一个领导者的文化层次,而领导者的专业素质则体现了一个人从事某项工作和开展
某项活动的能力,它所反映的是一个领导者的文化类别。
全国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专业知识的考试目前主要按行业分类,共分12个大类,每个大类又细分为多个小类。具体是:
l.党务类:纪检、组织、宣传、统战、机关党的工作。
2.经济管理类:宏观经济、内外贸易、交通运输、体改、统计,物价、工商等。
3.财经管理类:财政、金融、税务、审计、保险、证监等。
4.科技管理类:科技、环保、技术监督等。
5.文化教育类:教育、文化、文物、体育、广播电视、新闻等。
6.农林、水管理类:农业、林业水利、畜牧、气象等。
7.卫生健康类:卫生、计划生育、医药、防疫等。
8.司法类:司法、公安、检察、法院、监察等。
9.劳动人事类:人事、劳动、社会保障等。
10外交外事类;外交、侨务、对台事务等。
11群体工作类:工、青、妇等。
12行政类:民政、宗教等。
关于专业经验,考试大纲的要求是:
1.报考副县(处)、正县(处)级职务的,一般应在45岁以下,具备大专以上学历;报考副局(地、厅)、正局(地、厅)级职务的,一般应
在50岁以下,具备大学本科以上学历。
2.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报考副县(处)、正县(处)级职务的,需分别担任正科。副县(处)级职务2年以上;报考副局(地,厅)、正
局(地、厅)级职务的,需分别担任正县(处)、副局(地、厅)级职务3年以上;任副职5年以上且特别优秀的,也可报考上一级副职。
3.非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报考县(处)级党政领导职务的应当具备5年以上工作经验和2年以上相应的领导工作经历;报考局(地、厅)级
党政领导职务的应具备8年以上工作经验和5年以上相应的领导工作经历。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可根据拟考职位的需要,适当放宽资
历条件。
关于专业技术、专业技能则按岗位要求设定。
三、笔试技巧
笔试是全国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考试的重要环节。笔试的特点是考生通过解答试题,
让主考机关了解自己的知识深度和广度,众多考生同时临场,有统一的、较客观的评判标准,省时高效,经济易行。但笔试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考生不能直观地向招考机关展现自己,而要通过卷面展示自己,因此,有必要了解几种常用的技巧。
(一)了解阅卷者的心理
考试一般都要专门制定评分标准,包括标准答案或有关评分要点及各解答步骤的分数分
配方案等。评分标准是阅卷者评分的依据,它要求阅卷者按评分标准严格评分,以保证评分的一致性。从理论上讲,评分标准应该是合理的、
科学的,这样才能保证评分结果和考试结果的可靠性。然而,由于阅卷者有各自不向的评分原则。因此,往往在不同的人心里又有各不相同的
评分标准。有人作过这样的调查,用“你给试题分配分数的原则是什么”的问题分别询问24位阅卷者,结果竟有10多种回答。可见,在给试题
分配分数上,评卷人之间的差异是很大的。
阅卷中的认识过程就是阅卷者知觉和思维的过程,这里的知觉主要是指对考生答卷的知
觉。在阅卷时,由于阅卷者与考生是相互隔绝的,因而,后者是次要的,有时不起任何作用。阅卷中的思维主要是指比较、判断、分析和综合
等。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它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人们在知觉
过程中要遵循知觉的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这些规律,当客观事物只有部分作用于感官时,人就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加以补充,知
识经验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知觉存在差异。在阅卷时,阅卷者对考卷的知觉有知觉者主体经验作参考,知觉的结果与客观现实中答卷的好坏
并非完全一致。因此,知觉对阅卷时评分的客观性有一定影响。
从阅卷者主观的角度来看,他们的知觉是以观察为主的,而这种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并伴有积极思维活动的,阅卷(评分)就是要根据
标准对考生每道题答案的对错进行判断和评估并赋予相应分值。其中包含了记忆、分析、综合、比较和判断等行为。分析是指把事物的个别属
性分解出来,比如,在给作文评分时,既要把作文分成若干段落来思考,又要对作文的卷面、词句、内容、特点等分别来看;综合则是把事物
的各种属性结合起来,比如,对作文评分时,经过对作文的分析之后,要把作文各部分、各种属性综合起来看,形成对作文的整体认识;比较
是把事物的某些属性加以对比并确定它们之间的差异,比如将考生的答案与评分标准比较,在考生的答案之间作比较;判断就是对事物进行最
后定论,对试卷作何意见,评多少分。
目前,全国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考试的试题类型主要有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两类。前者比较简单,比如判断题,阅卷者只需将考生答案
与标准答案对照一下,便打分,几乎不加思考,即使外行人也能完成,一般不容易出现差错,有偶然性的差错也很容易纠正,对这类试题现大
都采取计算机阅卷的方式,对于后者,阅卷者的心理过程就复杂多了,上面所说的知觉。分析、综合、比较和判断在阅卷中都可能存在,环节
越多,过程越复杂,阅卷者的差异就越大,阅卷者情感过程中的爱好或厌恶、心境、美感、理智感和意志过程中的自制力以及个性心理等都能
产生影响。最典型的是在评作文题时,阅卷者需要对卷面、立意、意境、结构、层次、语言及文字作出判断,这样,不同的阅卷者,所给的分
数必然有差异。 (二)根据阅卷心理形成应试策略
l.卷面务整洁,字迹力求工整
由于阅卷人对考生是陌生的,阅卷人对考生的了解只是通过一张试卷,因此,考生在试卷上要下一番功夫。考生在答题时,按照规范的格式书
写,又没有乱涂乱画,字写得认真且清晰,阅卷人看起来既省力又省心,整洁的卷面。工整的字体首先给阅卷入良好的第一印象。这样可能产
生光环效应,对提高自己的成绩是有利的。另外,阅卷是一种艰苦的脑力活动,长时间的评阅工作必然会使阅卷人身心疲劳,智力活动效率下
降,如果考生字写得潦草,又乱涂乱画。且不按照规定的格式答题,必然引起阅卷人的烦躁情绪,影响评分的结果。因此,只要时间允许,一
定要认真书写,字体未必像书法艺术那样给人以美的享受,但至少应清晰可辨。
2.答案简明扼要.切忌画蛇添足
一般情况下,正确因行标准答案是以要点或纲目的形式出现的,否则试卷和试题评定就会因人而异失去统一的标准。由于阅卷者对评分标准的
顺从,标准答案之外的观点,除非确属高见,且能得到大多数阅卷者的认可,否则难以得分。实际上,由于每个阅卷者在个性上的差异和认识
上的差别,标准答案之外的观点受到一致认可的机会是不多的。因此,考生答题一定要简明扼要,只要能表达自己的意思即可。对要点的解释
要准确,若解释不对,还不如不解释。
3.做题先易后难,以求得到鼓舞
实践表明,成功的经验可以使人的心理需要和期望得到满足和实现,产生愉悦感和良好的情绪,使人得到鼓舞和激励,从而增强信心,提高人
的活动能力,进入积极主动的心理活动状态。反之,则会使人灰心丧气,产生一种挫折感,降低人的活动能力,难以进入积极的心理活动状态
。因此,考生在答题时,先要通看一遍试卷,心中有数后,按先易后难的顺序答,力争在不断满足、不断激励中愉快地完成全部试题。如果遇
到一时解不开的题目,暂时抛在脑后,等完成其它题目后再做。
4.要准确,力争一次成功
由于人的心理活动具有定势性倾向,先前所进行的心理活动往往影响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方向,使人习惯于按照业已形成的思路去思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