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浙江省录用国家公务员考试-统计学专业试卷

浙江公务员考试网  www.91test.net  2005-11-28 00:02

2002 年浙江省录用国家公务员(机关工作人员)考试
统计学专业试卷


注意: 
1. 本卷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两部分,总分120 分,考试时间为2 小时;
2. 答客观题时,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和科目代码(3)涂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上,答案必须用2B 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 答主观题时,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然后用蓝(黑)色钢笔或
圆珠笔在试卷上直接作答。
 
客观题部分(一、二、三大题)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其选出,并在答题
卡上将对应题号后的字母涂黑。每小题1 分,共50 分) 
1. 研究某市工业企业生产设备使用情况,那么调查对象是: 
A. 该市全部工业企业数B. 该市工业企业的全部生产设备 
C. 该市每一个工业企业D. 该市工业企业的全部生产设备数 
2. 重点调查的重点单位是指: 
A. 这些单位的标志值占总体标志值的极大比重 
B. 这些单位是工作重点 
C. 这些单位的调查标志个数在总体标志个数中占有很大比重 
D. 这些单位在全局中是重点单位 
3. 划分实物指标与价值指标,是按: 
A. 时间长度B. 经济内容
C. 反映形式D. 时间状况
4. 假设某市进行人口普查,规定标准时点为11 月30 日24 时,而12 月1 日1 时该市死亡109 人,出生117 人,调查登记时应: 
A. 统计出生人口数,不统计死亡人口数 B. 统计出生人口数,也统计死亡人口数 
C. 不统计出生人口数,统计死亡人口数 D. 都不统计 
5. 一个等距数列,其末组为开口组,已知末组的下限为350,其组中值为375,该组的
组距为: 
A. 25 B. 50 C. 75 D. 100 
6. 下列标志中,属于品质标志的是:
A. 性别B. 年龄C. 身高D. 体重 
7. 次数密度是指: 
A. 组距/次数B. 次数/组距C. 组中值/组距D. 组距/组中值 
8. 计算平均指标时,被抽象化的是: 
A. 总体各单位标志值的差异B. 总体各单位的差异 
C. 总体数量的差异D. 数量标志的差异 
9. 某地区按年龄分组的死亡率分别是: 0—18 岁14.9‰;19—60 岁4.2‰;61 岁以上30.5‰,该地区人
口死亡率的分布属于: 
A. U 型分布B. 正J 型分布 
C. 反J 型分布D. 正态分布 
10. 统计工作的基础阶段是指阶段。 
A. 统计调查B. 统计整理C. 统计分析D. 统计预测 
11. 各个变量值与其算术平均数的离差之和等于: 
A. 零B. 最小值C. 正数D. 负数 
12. 下列概念中,只可以是标志不可能是指标的是: 
A. 企业所在地B. 职工人数C. 利润额D. 资产总额 
13. 下列指标中,为结构相对数的是: 
A. 资金周转率B. 成本降低率C. 销售利润率D. 销售增长率 
14. 在数量标志分组中,关键问题是: 
A. 资料的真实性B. 资料的正确性 
C. 正确选择分组标志D. 划分各组界限 
15. 一般来说,时点数列中的各项指标数值,其时间间隔越长,则指标数值: 
A. 越大B. 越小C. 不变D. 不定 
16. 下列指标中,为平均数的是: 
A. 人均钢产量B. 人均GDP  
C. 人均耕地面积D. 人均粮食消费量 
17. 当统计资料呈正态分布时,则下列公式成立的有: 
A. M0<Me<X B. M0>Me>X
C. M0>X>Me D. M0=Me=X
18. 定基发展速度与环比发展速度的关系是: 
A. 两个相邻时期的定基发展速度之商等于相应的环比发展速度 
B. 两个相邻时期的定基发展速度之差等于相应的环比发展速度 
C. 两个相邻时期的定基发展速度之积等于相应的环比发展速度 
D. 两个相邻时期的定基发展速度之和等于相应的环比发展速度 
19. 动态数列中各期发展水平之和与最初水平相比,实际上就是各期定基发展速度: 
A. 之和B. 之差C. 之积D. 之商 
20. 工业产品产量、社会商品零售额、人口规模等指标,宜采用计算平均速度指标。
A. 简单算术平均法B. 加权算术平均法 
C. 累计法D. 水平法 
21. 在所研究的总量指标中,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因素,将其中的一个或几个以上的因素指标固定下来,
只观察其中的一个因素的变动,这样编制出来的总指数叫: 
A. 平均数指数B. 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 
C. 综合指数D. 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 
22. 某车间有三个班组生产同种产品,某月的劳动生产率分别为150 件/工日、160 件/工日、165 件/工日,实际产量分别为4500 件,4800 件,5775 件。则三个班组该月的平均劳动生产率应为: 
A. (150+160+165)/3=158.33(件/工日) 
B. (150×4500+160×4800+165×5775)/(4500+4800+5775)=158.93(件/工日) 
C. (4500+4800+5775)/[(4500/150)+(4800/160)+(5775/165)]=158.68(件/工日) 
D. (150×160×165)1/3=158.21(件/工日) 
23. 某企业本年利润计划完成105.33%,实际利润比上年增长8%,该企业利润计划规定比上年增长: 
A. 2.12% B. 14.35% C. 2.53% D. 1.36% 
24. 某企业集团有六个子公司,现有每个子公司每月利润计划完成百分比和实际利润的资料,为计算该企业集团平均利润计划完成百分比,采用调和平均法计算,其权数是: 
A. 实际利润B. 计划利润 
C. 子公司数D. 每个子公司利润计划完成百分比 
 

25. 2000 年某高校录取的女生平均年龄为17 岁,录取的男生平均年龄为18 岁,2001 年录取女生的比例增长了8%,假定2001 年录取的男、女生的平均年龄不变,则2001 年录取新生的平均年龄: 
A. 提高B. 降低C. 不变D. 不能确定 
26. 全距最容易受影响。 
A. 次数分布B. 频率大小C. 中间变量值D. 极端值 
27. 某企业产品的合格率为95%,则产品合格率的标准差为: 
A. 0.2179 B. 0.05 C. 0.90 D. 0.0475  
28. 某班学生统计学期中考试的平均成绩为82 分,标准差系数为25%,则标准差为: 
A. 328 B. 20.5 C. 4.52 D. 18.11 
29. 下列调查中,属全面调查的是: 
A. 抽样调查B. 统计报表制度 
C. 典型调查D. 重点调查 
30. 标志变异指标反映的现象是: 
A. 次数分配的非对称程度B. 次数分配的曲线顶端的尖峭程度 
C. 次数分配的集中趋势D. 次数分配的离中趋势 
31. 下列数列中,属于时点数列的是: 
A. 历年的年出生人口数B. 历年的年死亡人口数 
C. 历年的年末人口数D. 历年的年净增人口数 
32. 在用按月平均法测定季节比率时,各月的季节比率之和应等于: 
A. 100% B. 400% C. 1200% D. 1000% 
33. “首尾折半法”公式适合计算序时平均数。 
A. 间隔相等的时期数列B. 间隔不等的时期数列 
C. 间隔相等的时点数列D. 间隔不等的时点数列 
34. 时间数列的变化呈指数型时,其大致相同。 
A. 一级增长量B. 二级增长量 
C. 定基发展速度D. 环比发展速度 
35. 某企业2000 年某种产品产量的定基增长速度为22.3%,2001 年该种产品产量的定基增长速度为54.6%,
则该种产品产量2001 年比2000 年增长: 
A. 21.18% B. 32.3% C. 26.41% D. 89.08% 
36. 某车间8 名工人的日产量分别为4、6、6、8、9、11、13、14 件,则产量的中位数为件。
A. 8 B. 9 C. 8.5 D. 4.5 
37. 如果可变构成指数为88.8%,结构影响指数为93.9%,则固定构成指数为: 
A. 83.3% B. 97.4% C. 105.4% D. 94.6% 
38. 指数按其反映对象范围不同,分为: 
A. 综合指数和平均数指数B. 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C. 个体指数和总指数D. 定基指数和环比指数
39. 某商场的商品销售额(单元: 元)如下:  ∑p1q1=183150 ∑p0q0=156000 ∑p0q1=171000,则因为销售量变动影响而增加的销售额是:
A. 27150 B. 15000 C. 12150 D. 17100  
40. 总指数编制的基本形式有: 
A. 综合指数和平均数指数B. 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标指数 
C. 平均数指数和平均指标指数D. 综合指数和调和平均数指数 
41. 抽样调查与其他非全面调查的主要区别是: 
A. 准确程度不同B. 可靠程度不同 
C. 可以计算误差D. 遵循随机原则 
42. 抽样调查中: 
A. 既有登记性误差,也有代表性误差B. 只有登记性误差,没有代表性误差 
C. 没有登记性误差,只有代表性误差D. 既无登记性误差,也无代表性误差 
43. 在总体标准差不变的条件下,要使抽样平均误差为原来的1/2,则抽样单位数必须: 
A. 增大到原来的2 倍B. 增大到原来的4 倍 
C. 比原来增大2 倍D. 比原来增大4 倍 
44. 当样本单位数大于等于时,称为大样本。 
A. 20 B. 30 C. 50 D. 60
45. 把总体按某一标志分成若干个类型组,然后分别在各组内按随机原则抽取样本单位,此为: 
A. 简单随机抽样B. 等距抽样 
C. 类型抽样D. 整群抽样 
某车间职工工资情况如下:
工资(元) 150 以下150—160 160—190 190—200 200 以上合计
职工人数(人) 2 4 10 10 2 28
46. 上面的分配(布)数列为: 
A. 变量数列B. 等距变量数列 
C. 品质分配(布)数列D. 单项变量数列 
47. 统计总体的同质性是指: 
A. 总体全部单位在所有标志上具有同类性质 
B. 总体全部单位在某一个或几个标起上具有同类性质 
C. 总体单位各标志值不应有差异 
D. 总体的各项指标都是同类性质的指标 
48. 相关系数的取值范围在之间。 
A. -1≤r≤1 B. 0≤r≤1 C. -1≤r≤1 D. -1<r<1  
49. 当r=0.85 时,说明现象呈:
A. 显著正相关B. 显著负相关C. 高度正相关D. 高度负相关 
50. 公式yc=25.5+6x,说明:
A. 自变量每增加一个单位,因变量减少6 个单位 
B. 自变量每增加一个单位,因变量增加6 个单位 
C. 因变量每增加一个单位,自变量减少6 个单位 
D. 因变量每增加一个单位,自变量增加6 个单位 
二、多项选择题(以下各题的备选答案中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是符合题意的,请将他们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号后的相应字母涂黑。多选、错选均不得分,少选的选对一个得0.5 分,每小题2 分,共30 分)
51. 普查是一种: 
A. 全面调查B. 一次性调查C. 专门调查D. 非全面调查 
52. 下列指标中,属于总体标志总量的是: 
A. 工业企业总数B. 工业总产值
C. 商品销售额D. 商业零售网点数 
53. 搞好抽样方案设计的基本原则是: 
A. 保证实现最大的抽样效果原则 
B. 任何场合下,抽样误差尽可能小些的原则 
C. 保证实现抽样的随机性原则 
D. 在一定的误差和可靠性的要求下选择费用最少的样本设计的原则 
 

54. 统计基本概念中的标志: 
A. 都只能用数值表示B. 有一部分可用数值表现 
C. 都只能用文字表现D. 有一部分可用文字表现 
55. 据某省统计局公报,2001 年国内消费市场供应充裕,购销两旺。全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0894 亿元,比上年增长15.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8%)。由此可知零售商品:
A. 销售量指数109.8% B. 销售量指数115.7% 
C. 物价指数为105.4% D. 物价指数为115.7% 
56. 按数量标志将总体单位分组,形成的分布(分配)数列是:
A. 变量数列B. 品质分布(分配)数列 
C. 变量分布(分配)数列D. 次数分布(分配)数列 
57. 用水平法所计算的平均发展速度,就是: 
A. 各环比发展速度的几何平均数B. 各定基发展速度的几何平均数 
C. N 个环比发展速度连乘积的N 次方根D. 最末水平与基期水平之比的N 次方根 
58. 影响抽样误差大小的主要因素有: 
A. 抽样方法B. 总体方差的大小 
C. 样本指标的大小D. 抽样的组织方式 
59. 下列属于长期趋势测定的方法有: 
A. 水平法B. 移动平均法
C. 分段平均法D. 加权平均法 
60. GDP 的计算方法有: 
A. 生产法B. 收入法C. 支出法D. 销售法 
61. 统计表的构成一般包括几部分。 
A. 总标题B. 横行标题C. 纵栏标题D. 数字资料 
62. 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有: 
A. 最小平方法B. 大量观察法C. 归纳推断法D. 综合分析法 
63. 编制动态数列时,数列中的每个指标必须: 
A. 总体范围一致B. 经济内容相同
C. 计算方法一致D. 计量单位一致
64. “人口密度”属于: 
A. 相对指标B. 总量指标C. 数量指标D. 质量指标 
65. 利用统计分组,可以: 
A. 划分现象的类型B. 分析总体结构 
C. 分析现象的依存关系D. 进行统计整理 
三、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对错,并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号后的相应符号涂黑。对的涂黑“√”,错的涂黑“×”,每小题1 分,共10 分。) 
1. 在统计调查中,统计调查单位与报告单位一定是相同的。 
2. 在一个统计指标体系中,其所有的统计指标之间都表现为函数关系。 
3. 强度相对指标是两个性质不同但有一定联系的总量指标对比结果。 
4. 统计资料整理,只包括对各种原始资料的加工、整理。 
5. 抽样的允许误差越小,则概率保证程度也越小。 
6. 在变量数列中,都存在一个众数、一个中位数。 
7. 环比增长速度的连乘积等于定基增长速度。 
8. 同度量因素固定的时期,除了考虑指数本身的经济意义外,还要考虑指数体系的要求。
9. 简单算术平均数可以理解为是权数相等条件下的加权算术平均数。 
10. 发展速度指标一定是正数。 
客观题部分结束,请继续主观题部分
 
主观题部分(第四大题) 
注意: 本部分请用蓝(黑)色钢笔或圆珠笔直接在试卷上作答。 
四、计算题。(每题10 分,共30 分。必须列出公式及计算过程) 
1. 某市场共有三种商品,有关资料如下: 
销售额(百元)
商品类别
价格指数
(%) 2000 年2001 年
 

|网站导航|联系方式|网站帮助|隐私说明|

建议使用:1024*768以上分辨率,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

版权所有: 浙江公务员考试网,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浙ICP备05060900号-1